北京時間昨晚19時,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甭兑捉z·格麗克是第16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是繼鮑勃·迪倫之后,本世紀第二位獲得該獎的美國詩人。
但同時,關于這個名字與諾獎得主是否足夠匹配,也存在爭議,其中一種觀點是——露易絲是一位優秀詩人,但還稱不上“偉大”。評論人廖偉棠認為:瑞典學院也許是想重塑當年“發現”辛波絲卡所帶來的影響力,但他們的傲慢又令他們選擇了一個相對冷門的美式主流詩人,以證明他們在充滿庸才的美國詩壇中“發現”大詩人的能力。
同為詩人,廖偉棠坦言,“格麗克的詩意‘毋庸置疑’卻無法俘獲我?!?/p>
重新審視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意
文/廖偉棠
瑞典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頒獎詞稱:“因為她毋庸置疑的詩意之聲,以樸素之美讓個體性的生存具有普遍意義?!?/p>
這的確讓所有中文寫作者、非英語圈讀者大跌眼鏡,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序列里,格麗克算得上一個優秀詩人,但與我們期許的“偉大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頗有距離?!拔阌怪靡伞边@四個字過于理直氣壯,好像有點怯意在,但“樸素之美”又大有吸引力——因為過去百年的獲獎詩人,極少可以用得上這四個字贊美的。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圖片來源:諾獎官網)
其實也是意料中事,這是諾貝爾文學獎這幾年都在嘗試去做的范式轉移般的重新自我定義。選擇一個“普遍性”的詩人,把“獨立存在”賦予普遍性而不是相反(那是以前那些得獎者做的),也許是想重塑當年“發現”辛波絲卡所帶來的影響力,但瑞典學院的傲慢又令他們選擇了一個相對冷門的美式主流詩人,以證明他們在充滿庸才的美國詩壇中“發現”大詩人的能力。
悲慘的2020年,米蘭·昆德拉不可能得獎,即使艾略特、米沃什再生也不能,傷痕累累的西方社會假裝不再需要那種沉重。格麗克的大多數詩是非政治化的,但也可以說是“泛政治化”的,她包治百病。但為什么她的詩意“毋庸置疑”卻無法俘獲我?——這也是不少詩人和詩讀者的疑問,回答它意味著重新審視格麗克的詩意。
露易絲·格麗克
老實說,北美當代詩人,我的首選當然是加里·斯奈德,次選安·卡森。后者與格麗克有可比性,她詩作前衛,擁有極簡主義外表下極繁復的意識交錯,充滿近乎悖論的魅力,可以說是專業之選,當代詩人與之最接近的是特朗斯特羅姆。
讓格麗克成名的是她的詠物詩的極端寫法,她會離開主題特質重塑特質,比如說她成名作《野鳶尾》里寫野芝麻、雪花蓮,不是寫“你知道什么是冬天;那么絕望對你應該有意義”,相反,格麗克寫的是“你知道什么是絕望;那么冬天對你應該有意義”。比較美國詩歌經典——史蒂文斯的《雪人》(靈石譯)“人必須用冬天的心境/去注視冰霜和覆著白雪的/松樹的枝椏……才能不因為風聲/以及這片土地上/葉子的聲音,想到/任何悲慘的際遇……”可見格麗克詩思維的獨特。
但《野鳶尾》里大量第二人稱的設問句、虛擬反問句暴露了她真正的老師——神秘主義者里爾克也熱衷于這樣與神攀談。在《紫羅蘭》里她終于和詠物詩的泰斗里爾克會合,觸及詠物的內涵:詠神。園丁與造物主親切攀談的格局也是神秘主義的,存在個體被明確拋棄,這里只有造物主的好友:作為“神圣夜半之祭司”的詩人。
“當你悲傷,親愛的
痛苦的主??;你
并不比我們
更迷失……
以你所有的偉大,卻絲毫
不了解靈魂的本性——
它從不會死亡:可憐的悲傷的神,
你要么從未有過靈魂,
要么從未失去過靈魂?!?/p>
這種過分的親昵,無疑會被正統宗教人士視為瀆神(據說當年《野鳶尾》出版后的確有人寫信給她抗議)——但在里爾克式宗教觀看來,這才是人跟神最合適的關系。她不是降低了神的高度,而是把人上升到了神的近鄰。這跟當代文學里人就是人、神就是神互不關涉的漠然又不一樣。諸如《女巫草》和《花蔥》這種詩進一步完善了這種關系,詩里那個挺立的女園丁,公然宣示她與造物者的平等,甚至逾越。
就像方濟各修士身穿麻布一樣,神秘主義總是披著樸素的外衣,《野鳶尾》時期的格麗克,尚未成為什么“后自白派”,還不如說她回歸了里爾克之前的象征主義。這種詩歌并不平民,倒是非常貴族。而實際上自白派本身也不是平實的,他們傾向于在高度的自我關注下,把自我歷史的每一個細節做出意味深長的隱喻化——這一點,正是克利利、布勞提根、布考茨基等美國非學院詩人致力解構的。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
但在我看來,《野鳶尾》最迷人的一首詩,恰恰是不里爾克而史蒂文斯的,雖然我兩者都愛,但史蒂文斯和美國元素的結合明顯卻更為自然。格麗克的《普雷斯克艾爾》如是說:“在每個生命里,有一兩個時刻。/在每個生命里。有一個房間,在某處,在海邊或/在山中。桌子上,一碟杏子。一只白色煙灰缸里的果核?!边@豈不像史蒂文斯的若干名詩?輕與重的配合如鋼琴演奏一般有致。
在她的第二本詩集《草場》里,那首非常典型的自白派詩歌《禮儀》(關于夫妻分歧)里,她終于提及史蒂文斯,把這個老男人拉來做后盾很好地諷刺了她的前夫的男性固執,雖然詩很雞毛蒜皮,但也是史蒂文斯式有趣的雞毛蒜皮:
“我斷了吃菊芋的喜好,當我不再吃
黃油。茴香
我從不喜歡。
……
我們周二吃魚
因為周二的魚新鮮。假如我會開車
我們可以換個日子吃魚。
要是你極想
尋找先例,試想一下
史蒂文斯。史蒂文斯
從不旅行;那并不表示
他不懂快樂。
快樂,或許,但不是
喜悅。當你做菊芋,
做給你自己吧?!?/p>
同時,在這本詩集里,大量的古希臘神話典故取代了上一本的圣經指涉,可以說更進一步從一神論回去泛神論的世界。而泛神論的世界所對應的恰恰是世俗至極的古希臘,于焉我們看到女詩人的解放,她的嬉笑怒罵不再囿于想像中的園?。ㄔ娙说奶貦嗌矸荩┡c造物主,而是落實到凡人之中、女與男之間。這令她可親,但也令她更瑣碎。
露易絲·格麗克
不過隨著閱歷漸長,她的詩進一步敞開,一如寫于上世紀末的《乳酪》所言:
“許多支流流進一條大河:我有
許多生命。在這個暫時的世界上,
我站在果實所在的地方,
一箱箱的櫻桃、柑橘,
在海麗花店的花束下。
我有許多生命。注入
一條河流,河流
注入一片大海。如果自我
變得無形,它就消失了嗎?
我成長。我活著
并不完全孤獨,孤獨
但不完全,陌生人
在我周圍涌動。
這即是大海之所是:
我們在隱秘中存在。
此前我有過許多次生命,一簇花朵
各有花莖……”
之前花園里的繁花成為了果實,而果實又不忘記曾經的繁花,這是詩人對成長的領悟。雖然她依然像大多數從大學詩歌寫作班培養出來的美國詩歌那樣,自戀且嘮叨,熱衷于一本正經剖析自己,我們卻可以想像她是借此剖析眾生。但當去到2001年的《七個時期》這本成熟之作,她依然拘泥于自白派的心理分析和童年陰影、身份認同等,我找到我厭煩她的原因。
露易絲·格麗克
由此回望,《野鳶尾》以其特立獨行的非美國性反而變成了先鋒詩歌,而對美國家庭主題亦步亦趨的《七個時期》某些詩歌顯得非常保守?!豆糯谋尽防锬莻€她才是《野鳶尾》里的通靈者:
“我是一個長翼的著迷的人,我被月光照亮的羽毛
是紙。我幾乎不曾在男人和女人中間生活;
我只對天使講話。多么幸運,我的日子,
多么來電而有意義,那些夜晚連續的沉默和晦暗?!?/p>
據報導,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后,格麗克為此在2004年發表長詩《十月》,這首詩分為6個部分,運用古希臘神話探討創傷與痛苦的各個層面。這首長詩收錄在中譯本《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里,在我看來,是格麗克后期最重要作品,全詩充滿圣經約伯記式的質疑:混合著驚恐、憤怒與絕望。也卻因為這樣,它帶有神奇的治愈能量,和扎加耶夫斯基那首著名的《嘗試贊美這殘損的世界》相媲美。
《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處的需要》,露易絲·格麗克
在這首關于所有人的創傷,而不是此前和其后繼續自白派挖掘自身創傷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雄辯、明晰的、公然與命運對話的聲音,這的確是晦澀的當代詩歌里所罕見的:
“我的朋友大地凄苦不堪;我想
陽光已經辜負了她。
凄苦還是厭倦,這很難說。
在她自己與太陽之間,
某種東西已經結束。
現在,她渴望單獨留下;
我想我們必須放棄
向她尋求證詞。
在田地上空,
在農家屋頂上空,
那光芒,曾讓所有生命成為可能,
如今成了寒冷的群星。
靜靜躺下觀察:
它們無可給予,無所索取。
從大地
凄苦恥辱、寒冷荒涼的內部
我的朋友月亮升起:
她今夜美麗,但她什么時候不美麗?”
憑這一首詩,她的確配得上這個小小的諾貝爾獎。
注:文中選用的露易絲·格麗克詩歌,均為柳向陽所譯版本。
【作者簡介】
廖偉棠,香港作家,現代派詩人、攝影師,自由撰稿人。
編輯 | 巴巴羅薩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